①
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
《菩提偈》里说: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。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!
菩提树本来是不存在的,明镜台也是不存在的,心里本来就空无一物,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?
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色和空是没有什么相异的,两者都是一个样,有就是没有,没有就是有。
这里的色,指的是我们通过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感受到的一切有形的物质。
色即是空,也就是说以上这些所有有形的物质,本身都是空的不存在的,只是些不真实的假象而已。
空即是色,那些表面上看起来空无一物的地方却并非空无一物,而是有实质内容和物质的。比如说你所苦苦追寻的幸福。
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
只有当懂得一切都是虚幻,我们才能随时观照本心而不迷失。
只有当不断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,我们才能真正脱离苦海,找到真正的幸福。
这也是释迦牟尼要教授我们的道理:从心的远离贪嗔痴等烦恼。
②
无挂碍故,无有恐怖,
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涅槃。
清净的心没有一丝挂念,没有挂怀和障碍就免除了恐惧害怕,便脱离了异想天开的梦幻杂念,最终觉悟得道而成正果。
要有广大心量,要懂得包容、知足、放下,这是《心经》这句话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智慧。
只有明白我们的欲望、别我的作为、我们的所经历,这些世间万像都是没有办法永恒,没有办法真正拥有的;
我们才算真正的醒悟,也才能真正的脱困。
也就是说,我们不应该被欲望所迷惑,要懂得满足,懂得追寻内心的清明和自在。
③
无无明亦无无明尽,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。
无明,在佛法中意为不能了知现象的真实性的原始愚痴,即妄生的一切执着,是一切烦恼的根源。
十二因缘作为释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证得到的真理,从“无明”开始,直至“老死”十二个环节,因果相随,最终达到超自然,向往解脱生死的心灵状态。
“无无明”,即一切烦恼、苦厄其实都是不存在的,所以也就“无无明尽”即不存在消除尽烦恼、苦厄。
“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”,我想庄子对这句话最有发言权。
④
诸法空相,不生不灭,
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。
世间所有我们看到的东西并非真实的存在,只是历史长河虚无缥缈的一瞬间。
把一切看的太真,反而是自己给自己套上了枷锁、樊笼,受其所困。
正如《金刚经》所言: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;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
既然一切本为空,所以一切都将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