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人要做到随遇而安,十分困难。因为无论行住坐卧,还是吃饭担水,心中都有千般追求,万般攀援,永不满足。攀援的理由有很多,有人说为了实现价值,有人说为了追求真理。
这些其实都是借口,真理为何?价值为何?很多时候都不过是一堆空洞的名相,世间又有几人能清楚明白何为真理?更多是用这些名词掩盖欲望的造作。
随遇而安,其实就是要有从烦恼中解脱出来的能力,那么如果心一直为外境所困、所扰、所陷,为欲望所牵、所胁、所迷,是解脱吗?心做不了主,八风一吹,四处颠倒,想“安”也安不了。
所以,古人常言:富贵易享,清净难得。一个人要享得清福十分困难,因为当下的心总是或陷于过去的悲欢离愁,或攀于未来富贵功名。这些追求,令心躁动、焦虑、难安,因此越是无事的环境,越是空虚痛苦。叔本华说:“人生就是一团欲望,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,满足便无聊,人生就是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摇摆。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
因此想从烦恼中解脱出来,不从调伏身心开始,是不可能实现的。而要调伏身心,最重要得对自身的欲望有所放下。
佛经中常言,看一个人能不能得证解脱,首先观察他是否有出离之心,也就是说看他能否看破欲望的无自性,而厌离世间的鸿福。贪欲淡薄了,就能自足自适,心态良好,随遇而安。
但这种放下,不是说要绝情、绝欲,如冷木枯石,而是说在欲望的力量薄弱后,能升起一种超越的心境,不再为情执“绑架”。
宋代无门慧开禅师曾作偈曰:“春有百花秋有月,夏有凉风冬有雪。若无闲事挂心头,便是人间好时节。”“无闲事”其实就是要求学人能万缘放下、内心无喘,从而超越善恶对立,达到提放自如、来去无滞的心境。
《心经》云:“以无所得故,心无挂碍,无挂碍故,无有恐怖。”人有恐怖,往往都是因为期待得到“完美”,逐乐避苦的缘故,要长寿、要美色、要容貌、要富贵、要名声……欲壑难填,这样放不下、舍不去,痛苦自然无法避免。
其实娑婆世界,哪里有完美呢?真正的完美也是“大成若缺”,能包容缺陷的完美才是真的完美。不能放下,不能容纳,修行只为“有所得”,恐怕只会越修越烦恼。
因此,我们学佛人无论修何种法门,都必须牢记这一点:先只有学会放下,远离贪嗔痴,淡名闻利养,才能享得清福,修行增上,随遇而安,获得真正的解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