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理解自己身上的不顺和挫折?

2023-12-29
10
分享




如何理解自己身上的不顺和挫折?

十有九输天下事,

百无一可意中人。

顺少逆多,来人生常态。

弘一法师道:身不苦,则福禄不厚。

心不苦,则智慧不开。

命运要你成长的时候,总会安排一些不顺心的事刺激你。

所以偶尔经历一些挫折和磨难也未必是件坏事。

天欲祸人,必先与微福骄之。

所以,福来不必喜。

天欲福人,必先以微祸敬之。

多以,祸来不必忧。

一个人在发达之前,老天会不断给她磨难。

让他渡一渡,所以道路曲折苦难不断是有他的道理的。

这是我们生命中最沉重和宝贵的礼物。

很多人都看过这样一个故事,

从前有一座庙,庙里有石阶和一尊石佛像,

有一台,这个石阶非常生气地问佛像,

为什么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不公平啊,

就像我们俩都是从一块石头采下来的。

为什么你天天受人跪拜,而我天天被人踩在脚下?

佛像告诉他,没什么不公平的。

你我虽然是从一块石头采下来,

但是你成为石阶只挨了四刀,

而我挨了千刀万剐才能成为佛像。
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

但凡富贵之人,必经挫折。

不受天之磨难非好汉!

允许一切发生,并且接纳一切才是生命的强者。

霉运透顶,也许就是好运的开始。

有人之所以能达到别人到不了的高度,

是因为他们吃了别人吃不了的苦。

苦难和挫折并不可怕,

因为,唯有流过血的手指,

方能弹出时间绝唱!

44444的.jpg

缘之源www.fojiaoyongpin.com.cn

用清净心降服烦恼——净空法师

1 知事少时烦恼少,识人多处是非多。

2 事情多,你烦恼就多;认识的人多,是非就多。

3 烦恼多、是非多,你的心怎么能定得下来?

4 真正要想成就,不是我们应该知道的事情,最好不要去多问。

5 不需要认识的人,最好不要去跟他打交道;求我们自己心定,这才是重要的事情。

6 七情五欲皆是烦恼。

7 遇好境界一欢喜,即是着魔;遇到不如意事,一起嗔心也是着魔。

8 嗔恚、贪爱是“烦恼”,染污了你的清净心,染污了你本有的智慧光明。

9 众生的烦恼太多了,佛的法门都是对治众生烦恼的。

10 没有“我执”,烦恼障就破了;没有“法执”,所知障就破了。

11 佛法教你断烦恼、破所知障;儒家教你格物致知,都是要你从内心当中生起正知正见。

12 功名富贵是烦恼的泉源。

13 命里有时终须有,命里无时莫强求,刻意去求,是自寻烦恼。

14 争名争利是自寻烦恼;名利对修行人是大障碍。

15 患得患失、想控制一切人事物,是烦恼、是束缚。

16 无量无边的烦恼,都从“患得患失”来的。

17 没有的时候想尽方法想得到,得到之后又怕丢掉,好苦!烦恼都从这里来的。

18 “得失”完全是个妄想,不是真实的。得到的,到头来是一场空;失掉的,失掉也是空。

19 你没有得失心,你就没有烦恼,就得大自在。

20 有善恶、是非,就有苦乐忧喜舍,换句话说,无量无边的烦恼就从这里生起来了。

21 身有苦乐,心有忧喜,舍受,就是身没有感到有苦乐,心也没有觉得有忧喜,这个境界是好境界,但是它不能够长远的保持,所以舍受也是烦恼。

22 佛法里面所讲思惑与见惑,都是情,都是烦恼,这就是迷。

23 布施主要是破悭贪,如果布施真的把我们悭贪烦恼舍掉了,这是功夫,得到心地清凉自在。

24 改烦恼习气,首先要改的是改掉嗔恚,不再发脾气。常发脾气,感召的是地狱道的果报。

25 佛法是教我们了生死、出三界。

26 佛学顶多只能把它当作一种学问来看,与生死不相干,与断烦恼也不相干。

27 学佛那么多年,烦恼习气还是那么多,这不是佛法不灵,而是你没有道德教育的根。

28 修行与自性相应,烦恼自然轻。

29 迷惑的人分别执着,天天生烦恼;觉悟的人心地清净,天天生智慧。

30 佛说:烦恼是家、生死是家、三界是家;能出这个家,出家、在家的身份都无所谓。

31 佛门云:烦恼轻、智慧长。断了分别、执着的样子是:烦恼轻、智慧长。最明显的是,听经有悟处、读经能通达义理。

32 一门深入,长时熏修,是为了断烦恼;烦恼没有了,清净心就会现前,根本智就现前。

33 戒能断烦恼,定能断烦恼,慧能转烦恼为菩提。

34 赞叹比毁谤伤害人还要厉害,毁谤会叫人生烦恼,赞叹同样也叫人生烦恼。

35 大家对他一赞叹,他就不知道天高地厚,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,贡高我慢统统生起来了,他的道行不能再前进,只有往后退。

36 八万四千法门,每一个法门都是修一心不乱;功夫就是在伏烦恼、断烦恼、开智慧。

37 学佛,要从“放下”开始。先放下见思烦恼,再放下尘沙烦恼,最后放下根本无明。

38 我们在境界里面,才起一念分别执着,那就叫迷,那就叫做无明。无明继续不断往下发展,那就变成见思烦恼,那就得造业受报。

39 心一天比一天烦恼,就是业障增加;心一天比一天清净,就是业障消除的现象。

40 净土容易成就,在于“带业往生”,不需要断见思烦恼;八万四千法门只有这个法门是带业往生。

41 烦恼障是七情五欲、人我是非、贪嗔痴慢。

42 见思烦恼通常归纳为两大类:一类是见惑,一类是思惑。

43 见惑包括身见、边见、见取见、戒取见、邪见。

44 思惑包括悭贪、嗔恚、愚痴、傲慢、对于圣教的怀疑。

45 对于圣教的怀疑,就是对于佛法所讲的理论方法怀疑;对圣教怀疑是很大的障碍,它是根本烦恼“贪嗔痴慢疑”里面的一个。

46 佛不迷,他就没有烦恼,他不迷,他就没有轮回。

47 烦恼是因,轮回是果。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?就是你心里烦恼变现出来的。

48 这个人心里没有烦恼,就没有六道轮回。

南无阿弥陀佛 !南无阿弥陀佛 !南无阿弥陀佛